2024.12.16 星期一 农历甲辰年十一月十六日

名人名言

【原文】

君子之教喻也,道而弗牵,强而弗抑,开而弗达。

礼记·学记

【大意】

教师教育学生,要引导学生自己学习而不是强制学生学习,要鼓励学生学习而不是压抑学生的学习热情,要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。(此句强调了教育的智慧与艺术,通过引导而非强迫,激励而非压抑,启发而非直接告知,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。)


诗一首

野人送朱樱

〔唐〕杜甫

西蜀樱桃也自红,

野人相赠满筠笼。

数回细写愁仍破,

万颗匀圆讶许同。

忆昨赐霑门下省,

退朝擎出大明宫。

金盘玉箸无消息,

此日尝新任转蓬。

钦定四库全书荟要·集部·御定全唐诗 卷 226

【译注】

此诗作于宝应元年(公元 762 年)夏,当时严武再次被皇上任命镇守蜀地,几次前去草堂看望杜甫。此时他不仅写了《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》等名篇,还有此即兴之佳作。

严父挺之与杜甫是旧交,严武屡次造访草堂,关怀有加。

“西蜀樱桃也自红”,成都的樱桃每到春天“也”同北方一样“自”然地垂下鲜“红”的果实。“野人相赠满筠笼,”村农以“满”篮鲜果“相赠”,足见诗人与邻里相处欢洽。“数回细写愁仍破,万颗匀圆讶许同”,是说我几次把樱桃从篮中移置盘内,生恐碰损,却仍“碰“破”。“万”形容数量其多。“许”,这样。诗人说,樱桃“万颗匀圆”,令人惊“讶”:为何大小竟这样相“同”呢?二句写樱桃形体,隐含对果农技艺与劳动的赞美。

杜甫虽寄寓成都,但每有“不死会归秦”,“临危莫爱身”(《奉送严公入朝十韵》)的心愿。因而常常忆起在长安的往事。后四句便成为他忠爱之诚的由衷流露。

“忆昨赐霑门下省,退朝擎出大明宫”,是追忆其任左拾遗时宫中蒙受恩赐,擎持归家的情景。

大明宫中有宣政殿,中书、门下二省都在宣政殿内,在门下省内接受樱桃之赐,退朝时分徐徐擎出宫门。此联的惊奇之处在于,诗人用两个专有名词写出了对皇恩的感戴。专有名词在诗中给人的联想是很少的,但此处却给人堂皇之感,“门下”表现了空间的纵深,“大明”渲染出庄严辉煌气势,两个名词被诗人巧妙地虚化,乃点石成金之句。

以时间词为标识,全诗可分三层:前两联“今日”;第三联“昨日”;第四联“今日”。第三联出于诗人的记忆。引起记忆的是“野人送朱樱”这么一个小小的事件。

第一联把题目展开:“西蜀樱桃也自红,野人相赠满筠笼。”起句自然却不同寻常,体现在虚词“也”字上。最轻的“也”字,诗人赋予其最饱满的重量。“也”字像是一个呼唤,唤起了当年长安宫中的赐樱之事,原来西蜀的樱桃也这么红啊,时空的感觉包孕在此“也”字之中。

诗的首联中,“也”字之外,“红”、“满”亦非随意用之,二字与下联以“愁”、“讶”表达对樱桃的珍惜。“写”同“泻”,言用水漂洗。“愁仍破”,即愁其破而仍破;“许”,唐人常用之口语,如许之意,“讶许同”,即令“我”惊奇竟如此之相同。二句融入口语,言约而义丰,见出诗人语言锤炼之功。末联“金盘玉箸”承第三联大明宫富丽堂皇的意象,从记忆中醒来,回到“任转蓬”的蜀地之“此日”。

这是一首咏物诗。它以朱樱为描写对象,采用今昔对比手法,表达了诗人对供职严武门下生活细节的深情忆念,增添了生活层面和感情厚度,表达了自己既与劳苦大众友善,又对王朝怀有忠爱的情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