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.11.25 星期一 农历甲辰年十月廿五日
名人名言
【原文】
不诱于誉,不恐于诽,率道而行,端然正己。
【大意】
不被赞誉引诱,不因为诽谤感到恐惧;按照道义行事,正直无私地改正自己的过错。
诗一首
夜雪
已讶衾枕冷,
复见窗户明。
夜深知雪重,
时闻折竹声。
【译注】
这首诗是白居易谪居江州时所写。诗人先从自己的感觉写起:“已讶衾枕冷”,这是写在被窝中的感觉,“讶”是惊异的意思,表明诗人对天气如此之冷,感到出乎意料,所以对室外已经下雪还浑然不知。首句既写了主观的感觉,也写了天气的变化,为下文进一步描写雪重作了铺垫。开首用“已”字这个副词,在语气上增强了这种作用。
第二句“复见窗户明”,以“复见”来承接“已讶”,在句势和诗人的感觉与动作上起到了与上文的连贯的作用,由于是在夜里,加之雪落无声,诗人没有感觉到天气的骤变,待到他觉察到的时候,才举头向窗外望去,只见窗户被雪映得明亮有光。此刻是夜深之时,而窗户却有明亮的光,说明这雪下得是非常之大。同时,窗上的光亮也照应了前文的“冷”字。
三四句“夜深知雪重,时闻折竹声”,句意顺序是颠倒的:应当是先闻折竹声而后才做出判断知是夜深雪重。但作者为了突出此时雪重的效果,而有意识地调整了顺序。这里诗人抓住这一很有特征的细节“折竹声”,突出了听觉效果。在静夜之中,时闻噼叭作响的声响,不仅表明雪正在加重的趋势,还表明了诗人深夜不眠的情形。
这首诗在构思写法上颇具特点,诗人先写在被窝内的感觉,次写窗上之所见,再写房外之所闻,即先写触觉,次写视觉,再写听觉,而后才自然地得出深夜雪重的结论,自然天成,平易熨贴。作者没有正面描写夜雪,而以侧面来表现,获得了更佳的阅读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