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.09.29 星期日 农历甲辰年八月廿七日
名人名言
【原文】
人有不为也,而后可以有为。
【大意】
人的精力是有限的, 只有放弃一些事情不做,才能在别的一些事情上做出成绩。
诗一首
大林寺桃花
人间四月芳菲尽,
山寺桃花始盛开。
长恨春归无觅处,
不知转入此中来。
【译注】
这首七绝,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之处。但细读之,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,富于情趣。
诗的开头“人间四月芳菲尽,山寺桃花始盛开”两句,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,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之时;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,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:一片始盛的桃花。从“长恨春归无觅处”一句可以得知,诗人在登临之前,就曾为春光的匆匆逝去而遗憾失望,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之时,该是感到多么惊异和欣喜。诗中第一句的“芳菲尽”,与第二句的“始盛开”,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。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,实际上是在写感情上的跳跃——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,突变到惊异、欣喜,以至于心花怒放。在首句诗人着意用了“人间”二字,这意味着这一奇遇、这一胜景,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,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,突然步入到一个仙境,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。
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,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了起来。“长恨春归无觅处,不知转入此中来。”诗人想到,自己曾因为惜春、恋春,以至于为春天无情的离去而遗憾,但谁知原来春天并未归去,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,偷偷地躲到了这块地方。
这首诗中,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,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,形象美丽;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,仿佛它会转来躲去。在这首短诗中,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,天真可爱,活灵活现,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和热爱,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,是写不出来的。这首小诗的佳处,正在于立意新颖,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,启人神思,惹人喜爱,这是唐人绝句中的又一珍品。
诗人写这首小诗时,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。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,曾授秘书省校书郎,再官至左拾遗,可谓春风得意。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,因其直谏不讳,冒犯了权贵,受朝廷排斥,被贬为江州司马。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,在琵琶行一诗中,曾面对琵琶女产生“同是天涯沦落人”的沧桑感慨。这种感慨,也许自然地融入这首诗的意境,使这首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。